首页 > 时政

“广州产”全国首个AI音乐剧场《弄影》成功首演!对话主创

2022-08-29 12:36:32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42897

“第一次感受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狂欢”、“就像与未来隔空对话”……8月25日至26日,国内首个AI多媒体音乐剧场作品《弄影》在广州大剧院成功首演。两场演出门票早早售罄,首轮演出后,观众评价的关键词是“震撼”和“浪漫”。

这是一部在广州“落地”,由新生代作曲家、打击乐手、现代舞者、多媒体艺术家和灯光设计师联手奉上的艺术实验。通过引入动作传感器、AI(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系统,舞蹈可以化为音符,鼓点可以变成动画……舞台两角还分别放着一架自动钢琴,每位观众入场时都会收到一副耳塞,以免有的人真的吃不消它们的强音。

首场演出后,《弄影》艺术总监、作曲郭艺帆在后台接受南都、N视频专访时笑谈:“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当代艺术创作者来说,‘悦耳’与‘尖锐’,都是我们表达的中性素材。虽然《弄影》的概念从中国古典诗词、文学中来,但我更多的是想做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不中不西、不古不今’。”《弄影》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说:“用科技的态度去探索以音乐为核心的剧场作品,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希望更多有创意的青年艺术人才加入我们,把正活跃在世界的前沿艺术探索带到羊城观众面前。”

《弄影》艺术总监、作曲郭艺帆。(受访者供图)

魅“影”

舞动即奏乐,声波可化形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千年之前,李白留下的诗句。音乐剧场作品《弄影》也是一场月下的狂想。身穿一袭白衫的打击乐手是“本体”,黑衣素裹的现代舞者是她的“影子”。

而《弄影》之“弄”,远不止于此。打击乐手制造的声波还被实时读取成频谱,舞者脚腕的传感器也将肢体动作的力度、角度等转换为数字信号,这些信息经过电脑运算又传回现场,创建成观众可以听到的自动钢琴声和笼罩式的3D环绕声;舞台中央的大屏幕,也根据现场声音变化出图形,随乐而动……于是,仿佛隐形人演奏的自动钢琴、回环的电声和多媒体实时影像,又成为两名真人表演者的“影子”,却又各自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与肌理。

虚实之间,“形影相顾”,是一种对话甚至对抗的张力。作为《弄影》的艺术总监和作曲,青年旅美作曲家郭艺帆回溯这部作品的创意原点和创作灵感时,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月”“影”“醉酒”的组合与孤独的关系,谈到当今疫情之下,身体行动与内心精神的矛盾。当隔离带来的疏离感逐渐内化,他诉诸艺术,探索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弄影》是一场“舞、影、乐”的实时交互。

郭艺帆在广州土生土长,后来赴美国深造,现在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在读博士和助理讲师。专注作曲、指挥、多媒体艺术学习创作多年,他的作品不仅限于传统交响乐、室内乐的范畴,还多次与视觉艺术家、行为艺术家、建筑师、电子工程师等跨界合作,追求更丰富的音乐“维度”。而他所在的大学,有着世界顶级的打击乐团和领先的计算机音乐研究,堪称他的“近水楼台”。比如《弄影》中使用的mugic sensor传感器,就是它的开发者——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Mari Kimura送给郭艺帆的礼物。

不唯郭艺帆在从事艺术创新,《弄影》中担当“本体”的青年旅美打击乐演奏家张永韵,也是一位实验打击乐新音乐的推广者。80分钟的无中场演出中,她使用的乐器不仅有相对常见的鼓、锣、铝板、铁管、颂钵等,还有不少属于自创、自制,多样化的“另类”声音让观众倍感新奇。比如用一根粗长的竹子制成“放大版”刮瓜,以呈现延长的刮奏和特殊的共鸣效果;又如在洗衣机内胆上焊接钢条,组成类似水琴的形状,但有了全然不同的音高和音色。即便是大锣,她也在创新演奏方式——“用仙女棒刮”。张永韵向南都记者介绍,其实她所说的“仙女棒”是一种新型演奏工具,叫做锣用刮奏棒(egong wand)。换一种打开方式,大锣可以奏出多种音高,发出类似“鲸鱼鸣叫”的奇特声音。

打击乐表演者张永韵创意演奏大锣。

同样参与这场艺术实验的,还有《弄影》的编舞曾莹、现代舞者刘驰,这一次她们舞动的旋律不再规律,还要适应传感器、与打击乐手培养默契,如此才会有“严丝合缝”的呈现。多媒体设计,由新媒体艺术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电子音乐教师马仕骅负责,灯光设计则出自广东现代舞团驻团灯光设计师刘诗豪之手。

6位青年主创来自不同的领域,共有的是跨文化的视野和打破常规的前卫气质。用郭艺帆的话说:“我更多的是想做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不中不西、不古不今’。”

“野生”

向观众挑战,让音乐新生

《弄影》是国内首个AI多媒体音乐剧场作品。自动钢琴、多媒体影像、环绕电声等经由计算机系统解析、复现的舞台元素,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刷新了观众的体验,对舞台创作来说,同样是一种观念、理念的创新。

《弄影》首演结束后,郭艺帆在后台对南都记者谈道:“其实这个作品中,许多对大多数观众来说的‘新手段’、‘新技术’,都受到几十年前的一些真正的实验艺术、实验音乐作品的启发。这些作品大都以实验为唯一目的,不管它成不成功,创作的目的就是去实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创作者,看到前人用了大半辈子做的非常棒的实验之后,会有我们自己新的、属于当代人的理解。基于此,我们来把这些极具感染力的东西从象牙塔尖、从实验室里拿出来,用一种‘更友好’的方式,送回给我们的广大听众。”

不过,剧场首演版《弄影》依然保留了它的先锋性——或者说,保留了对观众的“挑战”。

《弄影》中的自动钢琴,仿佛隐形的演奏者。

每位观众入场时都会收到一副耳塞,郭艺帆笑称,这是为了照顾有需要的人士。“对我来说,或者对很多当代艺术创作者来说,悦耳或者不悦耳、尖锐或者不尖锐,都是用来表达不同艺术内容的中性的素材。我们之前做过很多实验,发现自动钢琴由于是机器演奏,比真人演奏时产生的音量要大很多。一开始想过把音量降下来,试过之后觉得,这个音量保持在一定程度以上,会给人带来另一个维度的信息,是在平时我们觉得‘舒适、适宜’的音量上没办法做到的,而这种信息我觉得特别震撼,所以我决定保持这样的音量。”

诸如此类“一反常规”的做法,却得到了制作方广州大剧院的大力支持,一群青年艺术家的大胆试验,成为“周一星剧场·野生单元”的首发作品。《弄影》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对南都记者回忆,剧院方面从去年就开始与郭艺帆等主创接触,探讨这个融入AI技术的音乐剧场作品雏形:“现在是一个科技社会,郭艺帆老师又是一位非常先锋的、以音乐与科技相结合为理念的作曲家,这次跟他的合作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挑战。”

首演圆满完成,梁丽珍在现场激动地说,演出让她想起11年前同样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发生的《4分33秒》,“十一年前作曲家约翰·凯奇的《4分33秒》,有演奏家,有钢琴,呈现的却是无声的音乐。今天《弄影》的舞台,有演奏家,有钢琴,有音乐,但音乐却是人工智能演奏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

梁丽珍介绍,广州大剧院近几年着意推出原创作品,致力于为中国青年艺术家提供实验的平台,鼓励他们创作更多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先锋性与实验性的剧场作品,用“实验”回答关于“未来艺术”的命题。就像《弄影》的先锋音乐实验,如何去理解“影子”与“本体”的关系?答案是开放式的。

据介绍,接下来,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野生单元”还将继续带来关于舞蹈剧场作品的探索实验,与获得多个国际奖项的青年舞蹈艺术家肖智仁联合制作带来舞蹈剧场作品《面影2》,探索面具、舞蹈、肢体与剧场的无限可能。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通讯员 周雨晴 剧照摄影 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