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

科创板三周年③丨完善治理 夯实科创板科技创新的沃土

2022-07-28 12:01:2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21241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三年来,科创上市企业保持高投入研发,深耕主业,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涌现创新成果,持续实现科技、产业与资本的良性循环,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助力科创型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创企业的“首选上市地”

科创板开板以来,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目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四大行业成功上市企业约占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的七成。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天合光能是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光伏智慧能源企业。天合光能董事会秘书吴群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拥有有效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988件,其中发明专利326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位居中国光伏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创新技术成果快速导入生产制造,实现实验室效率的快速产业化。2021年底,天合光能的电池、组件产能分别是上市前2019年底的4-5倍。

“科创板上市后,公司融资渠道拓展,持续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发展步上快车道。去年公司出货量、营收、净利、研发投入、市占率等均创历史新高,其快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吴群说。

“整体看,科创板企业专利申请质量显著高于我国专利申请平均水平。科创板突出‘轻资产’‘高成长’特质要求,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企业具有巨大吸引力。一批奋力在‘卡脖子’环节实现突破的中小微企业获得了资本青睐,为我国制造业强链补链稳链发挥了有力促进和支撑作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王磊对本报记者说。

根据王磊的统计,从约占所有注册生效企业四分之一的100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创新成果来看,中国境内发明专利授权共计13037项,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30项,远超申报科创板“资格线”要求。并且有超4成的企业进行了海外专利布局。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2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共有439家,IPO融资总金额约6400亿元,总市值5.57万亿元。

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孙学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科创板对于促进科技和资本的融合、加速创新资本的形成和有效循环,实现产业资源对接、一二级市场联动有着积极意义。科创板交易制度创新、询价制度创新以及做市商制度创新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举措,使科创板的融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三年来,科创板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创类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极大地鼓励了企业的创新研发,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市场基础。

须继续完善科创板治理

三年来,科创板治理在不断完善。例如,2021年4月,证监会修订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提高科创板行业准入门槛等。业内人士认为,不断完善科创板治理,使市场主体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有利于将妄图通过科创板圈钱的投机者拒之门外,真正培育更多具有硬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企业。

“科创属性评价体系的修改,会影响到相关企业的申报动作或节奏,短期内有阵痛,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从源头上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夯实科创板的科创属性,最终上市公司将受益于整体生态的改善。”吴群说。

三年来,尽管科创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都在提高,然而,因信息披露“水分大”终止上市、撤回注册申请的企业占相当比例。

孙学敏认为,未来,科创板应当不断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促使上市公司进行更高频次、更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使得投资者能够发现主板公司与科创板公司的上下游关联,进一步突出创业板板块特色,强化与市场其他板块错位发展和相互协调。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知识产权分析师李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应根据科创板特点积极研究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引制度,并继续坚持评价指标和审核工作的严谨性,基于“硬科技”属性这一要求从不同层次考察和评估,比如知识产权获取来源自主性、技术先进性、与主营业务直接相关性、权利稳定性、可持续性等。

“未来科创板治理还须继续发力,第一,继续推动注册制试点;第二,充分发挥股权激励机制的灵活性,加快完善做市商机制,进一步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第三,完善科创板各项监管措施,压实发行人、中介机构责任,依法严惩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全国金融证券法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胡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科创板三周年②丨“硬科技”底色鲜明 投资者分享科创板成长红利

●科创板三周年①丨聚焦“硬科技” 科创板从“试验田”到“示范田”

●解盘年中经济·问道⑥丨积极改善收入预期 让居民“敢消费”

●高端智库这十年③丨以智库之智有效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

监 制丨王辉李丕光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马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