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专访广州市规资局局长邓毛颖:让土地跟着项目走,枢纽再升级

2023-01-08 19:56:21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17412

“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这是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定调,高标准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被首次写入报告中。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告诉南都记者,“当前,我们正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牵头抓紧编制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面对“制造业立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等多个重要发展目标,城市发展规划如何“强引领”?时值市“两会”召开,邓毛颖与南都记者聊了聊所思所想。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

产业用地

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

南都: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要求“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过去一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保用地、保项目、保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成效?接下来如何更好地发挥资源要素支撑作用?

邓毛颖: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挥规划和自然资源要素“促开工、保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坚持科学配置、集约利用,狠抓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着力加强对实体经济的保障支撑力度。

去年,我们对重点项目用地实行一对一、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加快审批进度,全年获批用地面积5927公顷,是2021年的2.8倍。其中,产业用地面积1273公顷,比上年增长78.2%,基础设施用地面积4232公顷,比上年增长316%,涨幅非常大,供应各类国有建设用地2882公顷。采取弹性出让政策供应工业用地,为企业节约初始用地成本3.18亿元;完成存量工业用地扩容提质1170公顷,为制造业发展留足空间。

我们也精准保障小鹏汽车智造产业园、南沙庆盛产业园、粤芯三期等重点产业平台和项目顺利落地,积极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供应,充分发挥促经济发展“压舱石”作用,着力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为落实报告精神,我们要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实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打造成片连片工业园区。同时,研究出台支持广州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制造业用地保障、提升存量产业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制造业用地成本、加快推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筑牢经济行稳致远、赢得竞争主动权的根基。

交通枢纽

全面提升枢纽能级

南都: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交通会在哪些方面着重努力?

邓毛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当前,我们正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牵头抓紧编制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聚焦交通,广州将谋划建设更高能级、更开放的枢纽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巩固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高标准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枢纽能级。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珠三角枢纽机场为辅,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多机场体系。强化空铁联运,实现1小时覆盖大湾区城市、3小时覆盖邻近省会城市,并引导临空指向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在空港经济区集聚。

优化广州港功能布局,构建以南沙港区为核心,黄埔新港和新沙港区为重点,黄埔老港和内港港区逐步优化调整功能,各内河港区位补充的港口体系,提升港口国际合作水平。高标准改造提升广州站、东站、北站,建设白云、新塘、南沙等客站,优化城市枢纽群。

广州铁路枢纽时空目标图,资料图。

二是全方位加强都市圈和城市群联系,强化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规划10个方向出省高铁通道,实现90分钟辐射全省、3小时高速连接临近省会城市、5-8小时快速衔接全国主要城市群和经济圈。通过东部枢纽、黄埔枢纽和莲花山过江通道建设,强化对东莞的辐射联系。

以“双核”标准建设南沙,处理好港城关系,研究制定粤港澳互认的交通规划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广中珠澳高铁、广深高铁新通道、南中珠城际等建设,实现多通道直达港澳,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中南虎城际、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等规划建设,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强与湾区东岸跨江直连,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广州市打造湾区“306090”交通圈示意图,资料图。

三是引导城市更好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发展格局,发展绿色交通。加快11号环线、13号二期建设进度,优化提升轨道线网,着力补链强网,发挥轨道网络效应。强化“双核、五极”下的大通道,规划纵贯中新广州知识城至南沙科学城的东部快速通道。顺应慢行交通快速回归的趋势,大力倡导交通可持续发展,营造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高非机动车路权保障,重点围绕轨道站点周边、学校医院周边、珠江滨水岸线等,改善市民骑行环境,让交通空间更具人文和温度。

历史名城

协调好保护、利用、发展之关系

南都:广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过了40周年,在夯实历史文化保护“基本盘”之上有何创新成果?如何迈向“世界文化名城”?

邓毛颖:近年来,广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的殷殷嘱托,着力抓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实施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已认定公布828处历史建筑、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正推进改革开放优秀建筑、传统风貌道路等保护对象认定,加快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积极推进恩宁路、泮塘五约等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和铁路博物馆、诚志堂等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打造“云上名城广州”,广州记忆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全球世界遗产教育优秀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项。

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78、180、182、184号骑楼。

面对老城市新活力的时代命题,我们认为,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一招,要持续做好“五个坚持”,推动广州迈向世界文化名城。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推进面向2035年的名城保护规划,开展基于风貌保护的历史城区城市设计,提升广州名城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坚持人民至上,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持续有机更新方式做好街区活化利用,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及居民获得感。三是坚持建章立制,制定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政策措施,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四是坚持绣花功夫,以荔湾历史文化街区为抓手,挖掘老城潜力,创新营城范式。五是坚持共同缔造,鼓励各方主体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全社会参与度。

营商环境

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新模式

南都: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如何继续推动广州营商环境优化?

邓毛颖: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规划资源领域“放管服”改革,登记财产指标连续3年全省第一。

近期,我局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为契机,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加快出台便民利企服务举措,包括优化审批服务机制助企纾困22项措施,项目用地“即来即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即办”等支持南沙制造业发展12项措施,不动产登记便民暖企服务12项措施,期待早日见成效。

广州市不动产登记窗口服务现场,资料图。

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新模式,通过系统思维、数据共享、方法创新,切实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体验感。继续梳理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抓好各项措施落地实施,不断释放审批服务效能。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 N”改革,不断扩大政策受益面,深入推进线下“一窗”线上“一网”服务模式,着力提升财产登记便利度,以优质服务促企业发展、惠民生福祉。

(相关链接:广州规资优化审批22条助企纾困,建设项目落地提速超百天 ;广州不动产登记“便民暖企十二条”来了!深化二手房带押过户)

绿美广州

共建森林城乡推动城乡一体化

南都:要落实“高水平建设绿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准备怎么干?

邓毛颖:我局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深入推进建设绿美广州:

首先,建设全域公园体系,塑造“森林进入城市”的落脚点。一是依托国家植物园体系,聚焦重大平台,布局区域性绿美公园,推动滨水空间、临绿空间的“森林化”工程建设。打造“向绿而行”的湾区目的地。二是借力城市更新,结合城市闲置用地和边角地“见缝插绿”,增加城区绿化覆盖面,实现全域应绿尽绿,挖掘城市中的“绿美”空间。

广州市城乡公园与游憩体系规划图。

其次,营造“绿在身边”的微场景,打通“城市拥抱森林”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结合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天际线、地上地下空间,规划一系列市民身边的绿美场景,实现“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二是依托绿道、碧道、古驿道等工程,串联城市内部住宅区、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与城市外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要素,打通城市与生态对话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建设“绿美城乡森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是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结合渐进式的生态修复行动,充分利用乡村山水资源,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以绿化美化切实推动城乡一体。二是健全绿地管控机制,引导和促进形成“绿美融湾”空间格局;以人为本推动绿美公园建设与民生项目的高效衔接,把森林城乡共建成果转化为民众的生态福祉,实现城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图片: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