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以非遗讲好湾区故事!蓝海红:建立粤港澳非遗保护协同机制

2022-08-25 11:52:51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45336

近年来,广东在非遗保护方面,探索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广东自2005年已设置省级非遗保护中心,且作了众多有益尝试,颇有建树。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近日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将非遗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建立粤港澳非遗保护协同机制,以非遗讲好大湾区故事。

吸纳港澳地区传承人共建人文湾区

广东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探索认定传承群体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广东省在此方面的呼应动作最快。2005年12月,经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在广东省文化馆加挂省非遗保护中心牌子。通过2005-2009年非遗普查工作,广东省共搜集整理非遗资源线索4万余条,调查重点项目7600多个。

广东非遗保护在建章立制方面也开展了扎实的工作。2011年10月,于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性的法规。2022年制定《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并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探索认定传承群体,吸纳港澳地区传承人共建人文湾区,完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实施动态管理。研究起草《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加强政策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广东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广东省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促进非遗传播普及,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梅州正在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潮州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当前,广东省梅州市正在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潮州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广东首家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梅州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以非遗保护为核心,运用不同的方法开展传承保护。例如,梅州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年投入超百万元,大力实施“名家带徒授艺工程”等三大工程,培育非遗传承人。潮州古城所在的潮州文化(湘桥)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传承潮州文化,展现城市魅力”为口号,全力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能够向更多人推介潮州这座“活着的古城”。

广东已启动省级

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于2015年全面启动,文献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项目实践、传承教学等全方位记录,真实、系统、深入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风采和经验记忆。蓝海红介绍称,至今,广东省已完成了70岁以上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记录工作。截至目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组织开展了85位国家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并已圆满完成其中34位传承人记录成果的验收,拍摄采集视频总时长超过1200小时,采集口述文字资料500万字以上。

图片来源:珠海市金湾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中心

在其参与的纪录工作中,珠海鹤舞的传承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动。“那是春节后一个飘雨的早上,很冷,大病初愈的传承人一早就到村口等摄制团队。老人家说,这是国家对这项古老技艺的尊重,传到他手上不能断了。”蓝海红表示,在老人家身上看到了传承人对鹤舞发自肺腑的执着,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鹤舞也成为老人家的精神支柱。蓝海红透露,广东每年按计划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且广东省也启动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主要是记录下传承人学艺的过程、掌握的技艺,以及于当代开展该非遗项目保护实践的经验做法,成为非遗学术型的基因库。

广东新非遗馆预计明年8月交付

当前正为新馆征集非遗展品

“节庆叹非遗”已成为广东非遗IP,在重要的节庆期间均有广东非遗的“融合”。今年落实了传统节日中非遗进景区,于人流量庞大的景区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互动、体验系列活动,蓝海红透露,“节庆叹非遗”品牌将于2022年中秋节将进入广州塔,2023年春节进永庆坊,既丰富了传统节日内涵,增强市民游客对非遗的参与感、体验感,让更多市民游客共享到广东非遗之美,从而加强广东省非遗宣传展示传播。

5月6日,珠江白鹅潭畔的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所在地,高78.2米、地上共11层的广东美术馆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喜迎封顶。此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已于去年底先后封顶,此次广东美术馆的封顶,标志着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主体混凝土结构全面封顶。蓝海红透露,非遗馆有2.6万平方米,1-4层为非遗展厅,另外还有小剧场、青少年活动室、传承人工作坊等,预计2023年8月交付。当前正为新馆征集非遗展品,已经得到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大力支持。

广东已实现从“非遗进校园”

到“非遗在校园”的转变

今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教育厅、团省委、少先队广东省工作委员会、南方报业集团联合指导举办2022年广东省“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已在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正式启动,探索“政府主导 社会力量支持 学校主体参与 专业机构组织 媒体立体传播”的新模式。

蓝海红介绍,广东省早已有开展非遗进校园的乡土教材,并开展了特色课、第二课堂等有序校园教学活动。“非遗进校园”形式多元,或是传承人进入学校教学;或是与学校合作,将学生带到工作坊或展馆,与传承人互动。参与非遗活动,学生很有触动,这对非遗的传播和传承极有好处。2021年“双减”政策之后,学校对非遗尤其是对剪纸、刺绣等项目的需求大为高涨。老师和家长均表示,“非遗课程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沉下心来”。多年的实践,广东已实现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的转变,非遗也在校园中扎下根来了。

为“非遗新馆”做准备

招募非遗保护志愿者服务队

广东非遗保护志愿服务队,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蓝海红介绍,当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在招募非遗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将吸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加入非遗保护、传承和推广等公益活动行列,其中志愿者服务队中“讲解员”队伍的招募,主要是为“非遗新馆”做准备;另外,服务队还可为非遗的调研工作贡献力量,为非遗调查提供线索。

新时代下,广东省的非遗保护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蓝海红认为在工作层面上,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以保障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事业发展的层面上,蓝海红认为,要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分类保护,根据非遗特点和存续状况,探索与十大类别相适应的保护方式;要将非遗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建立粤港澳非遗保护协同机制,以非遗讲好大湾区故事;要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建立理论体系,以提炼形成广东经验和广东模式。

统筹:甄芹 陈养凯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