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冰城心理学家溯源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父母的否定与诉苦,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2023-07-13 14:40:19 来源:新街派 生活报 点击数:13242

近日,为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就业创业、人际关系、情感婚恋、工作压力等问题,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联合生活报开通“12355你的心事我来听”专栏,为龙江青少年服务。专栏推出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一些读者纷纷来电咨询,诉说他们的烦恼。日前,“你的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这一话题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的困扰:小时候家长不让养宠物,现在家里养了6只猫;上小学时父母不给买娃娃,现在自己挣钱了,看到娃娃就想买……你是否也有类似的行为?又是否正在被这些行为困扰?记者和心理老师王宇一起分析。

看见宠物就想养 看见衣服鞋子就想买

今年25岁的小悦(化名)有6只宠物猫,而说起养猫还要从她小时候说起。“小时候我妈不让我养宠物,我可羡慕别的同学和自己家的宠物一起玩了。”小悦说,她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想摸一摸、抱一抱,可是妈妈一直不同意她养。

上大学后,小悦脱离了父母的管控,那时候,她就有自己养一只宠物的想法。于是毕业后,她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只梦寐以求的宠物猫,从此后,她就一发不可收拾,几年时间陆陆续续养了6只,而且还想继续养。“我看见它们就想拥有,下一步我可能会养只小狗。”

而类似小悦这种情况的人还有很多,“小时候没有新衣服,大部分都是捡着穿别人的。记得有一年,家里买了一双新的帆布鞋,我很想穿,但爸妈就是不让我穿,说要等旧鞋子穿坏了才可以穿新鞋。我就等啊盼啊,等我终于把旧鞋穿坏可以穿新鞋的时候,我的脚已经长大了,新鞋子都磨脚了,我再也穿不上了。现在工作了,对衣服和鞋子我完全没有抵抗力,看到好看的就想买。”小雨(化名)说。

王宇老师分析:

人们在成长中没有被满足的愿望以及缺失的关爱,将会对往后的岁月产生持续影响。热搜中的“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其实都是儿童时期没有被认可,导致自身没有安全感而对自己的一种补偿行为。而这种情况下,长大后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补偿自己,大部分表现为补偿性消费行为,小时候得不到的现在要加倍买回来,还有一些则会在情感上讨要补偿,就像小悦不停地养宠物取悦自己。

补偿性消费行为是指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而产生的消费行为,是一种替代心理需求满足的工具。研究表明,自尊威胁、控制感缺失和归属性缺失是导致补偿性消费的3种动机来源。

产生原因:

现实中,很多父母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或是单纯地想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就习惯对孩子哭穷、诉说自己的辛苦。“咱们家条件不好,你在学校不要跟别人攀比,多比学习知道吗?”“我和你爸爸每天这么辛苦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你!”年龄小的孩子都会对爸妈说的话、表现出来的状态很敏感。他会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牺牲,从此背负上沉重的压力与愧疚,内心匮乏,不敢索取,只能不断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例如女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父母严格的物质需求管控中,从不给或给很少的零花钱。有一类人,心理的匮乏感来源于童年时期缺爱。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缺少陪伴、动辄打骂、很少给予孩子肯定与认可、总是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低价值感,内心敏感自卑,常常觉得孤单,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心理脆弱,容易抑郁。

父母应该这样做:

1、经常搂抱、亲吻孩子,关注孩子需要。

2、不要对孩子说谎。

3、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过度设限。

4、不要让孩子成出气筒。

龙头新闻·生活报 实习生:周洁玉;记者:刘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