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城市引人“白热化”,东莞正在出招!这类人才是香饽饽

2022-07-21 16:16:39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16951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将东莞的千万人口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此前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表示,东莞将实施“人才五大行动”,其中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技能人才是东莞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新商业模式出现,就业渐趋多元化,各大城市引人“火力全开”。与此同时,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的话题也时常冲上热搜。东莞还能“稳中制奇”吗?最新出炉的“技能人才之都”2.0版本能否激活东莞现有的千万人口优势?当00后也开始进入职场,企业用人如何与时俱进?

(欢迎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本期南方都市报《湾区会客厅》邀请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宏川智慧董事长兼总裁林海川、东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光明,一起探讨东莞技能人才的成长之路,东莞制造如何留住00后。

现实

延缓就业或出现技能人才缺口将短期增大

东莞瞄准“技能人才之都”的建设,不难理解。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站在“双万”新起点,要更进一步,那么产业要升级,城市要发展,必须有支撑,人才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尤其是技能人才。

据公开报道,东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编写的《东莞人才发展报告2021》提到,目前东莞制造业从业人员超过一半的制造业技能人才仍处于初级工水平,整体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宏川智慧董事长兼总裁林海川

“从我个人与东莞制造企业的接触来看,现在东莞的高级技能人才极度稀缺,而且技能人才逐渐呈现大龄趋势,以70后、80后为主,90后的青年技能人才偏少。”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宏川智慧董事长兼总裁林海川说,目前在公司的人才结构中,运营、HSE等技能岗位的人才数量占比达到六成以上。但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张,技能人才的缺口也一直存在,填补这个缺口,成了企业搭建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工作。

东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光明认为,东莞是比较年轻的城市,人才供给量并不足。“东莞目前有1000多万人口,产业工人大概有560万,以30年的从业时间来计算,每年是需要大约20万名技能产业工人,但实际上每年学校能供给的数量是一半都达不到的。吴光明大概算了一下,东莞全年的技术工毕业生估计有三到五万人左右。

具体到专业来看,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吴光明介绍,东莞技师学院今年机电类第一批毕业生有391名,这类专业当前社会上基本是7个岗位争一个学生。吴光明认为,公办技工院校数量不够不仅是东莞,全省来看,都不够。

东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光明。

此外,吴光明认为,未来企业技能工人的缺口可能会更大。“5月1日新职业教育法出炉,推出职教高考,也就是说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参加高考,从提高全民素质来看是好事;但对于企业来说,就说不上了,因为这意味着职工延缓就业了。”吴光明说,短期来看会经历阵痛期,但是远期来看,技能人才的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原因

产业越升级用人越专精细

吴光明认为,东莞企业量大,有超19万工业企业,且产业种类多,几乎可以说是覆盖了全产业链,因此,存在社会技工需求量大、人才供给不足是很自然的现象。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转向有序的“专精特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相应改变,越来越细越精。

工业经济发展转向有序的“专精特新”,技能人才需求多样化。

“随着东莞产业升级的加速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行业分工更细,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呈现专、精、细的特点,导致技能人才缺口逐渐扩大。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而新型技能人才的培育不足,导致新兴产业也存在较大的技能人才缺口。”林海川认为,东莞普工数量庞大,但中高级技能人才占比较低是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林海川认为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不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专业设置数量和范围显得“大而全”,在产业迭代加速的背景下,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严重滞后,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脱节越来越严重,导致出现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找不到合适工作岗位,企业对技工、高技能人才需求却居高不下,高素质、高层次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

林海川强调,对当前正往更高质量发展的东莞来说,已不是简单增加技能人才供给就能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大军。也就是要推动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

新商业模式出现年轻人就业选择更多元

“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工厂”“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等话题时常蹦上热搜,虽然不代表全部,但是也不可否认随着商业模式增加,就业渐渐趋于多元化,就业选择更多了。

林海川认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并不用过多担心。“因为过去一段时间,网上消费大幅增长,这就让外卖、快递的需求量在短期内出现爆发式增长,包括网约司机这种新型职业。当需求慢慢稳定了之后,对于这方面的人力需求也会减缓下来。

“当需求稳定了之后,也会像其他产业一样,包括收入待遇等各方面都向全社会趋向平均后,相信到那时候,很多年轻的就业选择也会更加理性一些。”林海川说。

吴光明认为这只是个例,或者是有些人喜欢自由一些,不受上班时间约束而选择。“从我们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人还是会遵从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更看重长久发展。”

吴光明介绍,从对学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来看,每年390多位毕业生基本上都进企业,有的学生还进了华为等大规模企业,因为有技术,入职后待遇都不错,且工资会越做越高。刚刚参加工作,平均月薪5000~6000元,两三年之后都能达到7000~10000元。“通过积累,工作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高,个人成长也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随着东莞向智能制造转型,新兴产业在崛起,传统制造业也在向数字化转型,产线正在变“聪明”,工作环境也发生改变。

吴光明考察过不少的工厂。他以南兴装备为例,公司生产的装备主要用于板材家具的生产,公司通过把信息化管理纳入到制造业产线,把网络个性化的定制订单直接融入到生产管理过程当中来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企业,大部分的企业都在走这条路。”

“特别是这几年,随着整个商业环境、制造业环境的发展,包括政府的引导,不少企业都实现了‘机器换人’,企业更多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去处理各种工作,所以实际上不仅是生产环境,对工人的技术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林海川说,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需要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来推动企业的产业升级。

出招

新政接地气推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想要人的又岂止东莞,当前全国多个城市“引人”工作铆足了劲。如重庆“十四五”期间将深化实施“巴渝工匠 2025”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00万人,如深圳实施“技能菁英”工程,每两年遴选优秀技能青年,资助每人20万元用于赴国内外发达地区研修深造。

东莞也有自己的一套打法。2018年,东莞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政策实施以来,累计推动164万人次提升技能学历素质,全市技能劳动者增至125万人,占就业人员比例提升11.5个百分点,“技能人才之都”成为在全省、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技能提升城市品牌。

随着政策有效期满,今年5月,东莞升级推出“技能人才之都”2.0版本,“1 8”政策涵盖了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制度体系,健全产业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东莞力争到2025年,引进或培养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推动100万人实现学历技能素质提升。

口罩生产车间。

林海川表示,让企业感觉惊喜的是,新政策全面推动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有利于激发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的积极性,建立企业人才成长通道,为企业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起到关键作用。

林海川认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出现了很多新职业、新岗位,这些在过去统一认证体系中是找不到的,在这些领域当中,很多人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公正的认可,对人才的积极性会有所打击,自主认定的权利给到企业后,可以很好地弥补他们。

“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吴光明点赞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计划到2025年,东莞将建设2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政策鼓励表现突出的高技能人才或能工巧匠依托有条件的行业、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搭建载体,以师带徒等方式大力培养技能人才和开展技术攻关,推进行业、企业技能人才聚集,赋能生产效能。

00后进入职场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技能人才培训一定是‘企业 学校”的,企业一直是走在技术的前沿,也能够到学校去跟老师进行深度的交流,相信这对于技能人才的培育有很大的帮助。”林海川说。

深耕东莞技能人才领域数十年的吴光明非常认可。吴光明认为,东莞技能人才氛围是很浓厚的,东莞包容性强,就业面广、行业齐全,产业链配套齐全,这对于技能人才培育的升级有很大的“基因性”优势。

吴光明表示,学校目前在优化课程,计划加深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针对企业当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材将会融入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案例、新产品开发等等相关技术资料。

“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促进我们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既是技师也是教师),这样也能够优化专业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和内涵,能够更加精准体现对个人培养标准。通过高质量建设实训室,让教学更加能够贴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吴光明说。

东莞一车间内。

从企业层面来看,林海川认为要提升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通过相应地提高待遇、福利,保障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等做法,使技能人才在物质和精神上有很强的获得感。

当前职场上也流传着“整顿当下职场就靠00后了”,林海川认为,当下年轻人的成长需求趋于多元化,尤其是今年迎来大批00后进入职场,他们个性更张扬,需求更多样,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也要适时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在林海川看来,东莞不少政策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发展的生态,现在关键是需要更多的渠道、更好的方式给企业多层级宣传政策,帮助企业吃透政策,用活政策。

莞惠新闻部 珠三角可视化工作室 联合出品

监制 陶然 田霜月

策划 周昌和 潘劲松 何永华

统筹 谭伟山 梁锦弟

执行 陈辉 李克川 叶钧廷 黄馨莹 曾奕静

采写 梁锦弟 黄馨莹

摄影 谭伟山 陈辉 刘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