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2022年八大重点经济工作及趋势!20页PPT看懂中央..._知乎_

2022-04-22 10:58:14 来源:中国晨报网 点击数:0

 

作者:中大咨询研究院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组来源:中大商业评论(zhongdareview)

引言

昨天定调2022!稳字当头!20页PPT看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与明年宏观政策走向,今天中大咨询继续为您解读强大国内市场、完善市场环境、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扩大高水平开放、落实社会政策、防范化解风险和“双碳”工作等八个2022年重点经济工作及趋势。

一、强大国内市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要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在消费层面应当着力推动消费升级、培育新型消费、释放消费潜能,在投资层面应当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

消费扩内需成效显著

总体上看,今年我国消费市场延续总体向好的恢复态势,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均有明显提升。一方面,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2021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至64.3%;另一方面,居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较去年均有明显提升,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9.7%、15.1%,消费市场回暖明显。

图1 消费市场持续复苏。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消费结构上看,升级类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其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占居民消费总支出比重由一季度的9.1%上升至三季度的10.8%,交通通信类消费占比由11.7%上升至12.9%,消费升级趋势愈发明显。

从消费形式上看,直播电商、社区团购、在线服务等电商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推动我国居民消费进一步转型升级。其中,直播电商行业的渗透率由2017年的0.27%大幅增至2021年的10.15%,社区团购行业今年5月底的市场规模较2018年翻了四番,在线餐饮、在线旅游、在线医疗、在线家政等在线服务业务也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明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仍将延续持续恢复态势:

• 消费结构上服务消费等升级类消费比重将显著提升;• 消费形式上新模式新业态将逐步实现规范健康发展;• 消费保障上法治和诚信建设将不断深入推进。

基建投资是扩内需重要抓手,新基建在存在巨大投资空间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年增长情况与GDP增长基本同步,而对GDP的贡献率长期维持在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基建投资在我国投资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在2017年就已高达22.2%,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今年基建投资受以水利、交通为代表的传统基建投资动能减缓的影响,总体同比增速从2月的34.9%持续降至9月的1.5%,低于同期固定资产同比增速,增势有待加强。

图2 基建投资总体向好,但增势有所放缓。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今年基建投资资金端与项目端的表现来看,一方面,地方专项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等主要资金来源今年均弹性充裕。地方专项债方面,今年全国地方专项债发行额度上限为3.65万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但上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额仅为全年计划额的28%,因而下半年有巨大增量空间。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方面,今年各季度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均保持在25%以上的高位,9月底已升至6.99万亿元,较3月份大幅提升7000亿元。另一方面,虽然今年我国投资项目申报数较去年有所减少,但1-9月新增PPP项目的落地率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占比分别从2020年的38.7%、32.3%大幅增加至2021年的42.7%、37.3%,反映出今年项目端的质效显著提升。

新基建投资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基建投资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投资建设5G基站、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结合已公布的信息,中大咨询预测:5G基建建设在2021-2023年间将新增183万座,资金需求高达1.83万亿元;数据中心机架总数到2023年底将增长至703万-790万架之间,将新增投资5044亿-5670亿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按照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以及1:1的车桩比要求进行建设,到2025年底将新增投资1.2万亿元左右。

图3 基建投资新旧动能转换,新基建将迎来高速发展。数据来源:工信部、信通院等

预计明年基建投资将更加关注质效,并重点以新基建为抓手继续扩大有效投资:

资金端将延续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基调。一方面积极引导调动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强化对地方专项债投向的把控,更加注重于加强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不“撒胡椒面”。

项目端将适度超前布局,注重提质增效。新基建投资将会是适度超前布局的重点。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将重点推动推动国家骨干网和城域网协同扩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商业化规模化,完善通信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方面,将重点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建设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民生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将重点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度融合,增强高水平交叉前沿研究能力,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二、完善市场环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完善市场环境,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经济工作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扩大对外开放为抓手,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针对我国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高,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这一痛点,中央今年从内外两个层面提出规划和部署,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内,通过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对外,通过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定能源供应,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力落实,产业链供应链得到了有效保障。

图4 今年中央层面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政策部署。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精准施策降低企业成本,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保护好市场主体,才能以此为基础保住经济基本盘、保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今年以来,国家持续关注实体经济企业的生存发展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减税降费、金融让利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政策,切实改善了企业的生产运行状况。

图5 今年中央层面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应对危机挑战必须树立的底线思维,未来我国将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中大咨询预测明年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工作重心主要在于:

1.通过深入改革科技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2.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做强做优企业;3.通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重点产业韧性;4.通过推进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产业链工业链水平;5.通过鼓励企业在全球更好地配置资源,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与全球的合作;6.通过深化供需双向调节与强化金融支持,持续稳定原材料价格、保障能源供应,减轻企业压力。

三、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年维持在7%以上,近年来在国家“房住不炒”的调控基调下房地产政策总体收紧,极大改善了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情况。

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

“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可理解为刚需住房需求家庭能够以可负担的合理价位获取住房。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供给端结构性不足而需求端资源浪费严重、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等问题对购房者实现合理住房需求构成严重挑战。

一方面,供给端结构性不足而需求端资源浪费严重阻碍购房者实现合理住房需求。在供给端,主要面向刚需住房家庭的中低价位、中小面积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面积从2014年开始逐年降低,占当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重分别由2014年的4.4%、3.5%降至2017年的3.5%、2.0%,导致刚需购房者面临“无房可购”的风险;在需求端,我国住房空置率在2017年就已高达21.6%,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已超过20%的“严重挤压”红线,反映出住房资源存在严重空置浪费,进一步压缩了刚需住房者的购房空间。

另一方面,商品房价格的过快上涨又加重了刚需住房家庭的购房负担,阻碍其实现合理住房需求。数据显示,我国房价近年来快速上涨,全国住房商品房均价已由2016年的7476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9860元,导致刚需住房需求家庭在购房的同时也背负起极高的债务压力。其中,我国房贷家庭月偿债比大于0.4的数量占比高达12.8%,而刚需住房家庭的资产负债率、金融资产负债率、月偿债收入比等指标更是高达24.5%、151.3%、33%,远超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水平。

充分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因此,今后既要以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和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解决供需结构性失调问题,又要进一步稳定房价与首套房贷款利率在合理区间为刚需住房者减负。

图6 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土资源部等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房地产税改革加快推进

为进一步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我国今年首次提出进行房地产税试点改革。预计首批试点将选择房价收入比较高、住房压力较大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市,而税率设计将充分体现共同富裕原则。

房地产市场将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预计明年我国房地产业在国家不断推进保障房建设、坚持租购并举体系、加快房地产税立法等多举措的调控引导下将逐步实现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房价将逐步回归合理区间、房企将更加注重财务平衡、居民房产投资将更加理性、社会消费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

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国家政策持续支持科技创新,今年关于创新人才、企业、产业和环境的科技政策陆续落地。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20年研发投入达2.4万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超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也由2.07%增加至2.4%,与发达国家3%左右的研发投入强度差距缩小。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上升,在《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位列12,并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商业成熟度等多维度排名居世界前列。

但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仍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2020年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6.16%,与发达国家15%-25%的比例相比,差距明显;二是科技体制问题,如多头管理、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

针对科技体制和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会议提出将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这将进一步激活科技体制,产出更多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缓解我国面临“卡脖子”的尴尬。

图7 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将深化产学研结合,打通研究到产业全过程。这就要求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运用财政资金和政府性引导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对企业研发费用减税力度,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发挥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的作用,调动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提升整体科研实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端产业,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重点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攻坚基础、前沿领域和战略性产业,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五、扩大高水平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重申要扩大高水平开放,根本原因在于扩大高水平开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进程,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就要重点着眼于三个方面:

1.要有效推进国内国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要不断优化国内营商环境;3.要继续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特别是金融领域改革工作。

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推进,对内对外合作不断深化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包含对内对外两个层面:对内就是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对外就是要推进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图8 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国内国际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要求。数据来源:国家“十四五”规划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是实现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国内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成效显著,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区域的发展建设均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稳步推进。

推动国家间跨区域合作是实现国际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今年我国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引导下,多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今年我国对上合成员国的出口发展指数由1月108.3的增长至10月的123.4;前三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及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5.7%、7.7%。而RCEP自贸区的落地生效更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国际跨区域合作,加快我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步伐。

中大咨询预测明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继续有效推进,为扩大高水平开放提供重要支撑。

一方面,我国将继续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为抓手推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其中,京津冀城际铁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一批工程将是明年重点推进对象;另一方面,我国将继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推进国际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深入:“走出去”方面,将重点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出口力度;“引进来”方面,将重点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促进体系。

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为扩大高水平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时期我国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多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获得电力”与“执行合同”两项营商环境指标已经位居全球前列。今年在中央继续深化“证照分离”等一系列改革,不断加大营商环境优化力度的推动下,前三季度我国新增涉税主体数量与活跃涉税主体数量分别为970万与793万,新增涉税主体数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6.1%,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的新办涉税主体数量也分别同比增长了5.6%、6.2%,表明我国市场主体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图9 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国家税务总局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中央综合考量经济体量、市场主体、改革基础等因素选择了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杭州六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其中优化外商投资与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相关改革举措将进一步为扩大高水平开放提供重要支撑。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充分激发发展活力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又一重要抓手,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从成效上看,今年以来,我国各要素领域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推出了多项实质性改革措施,为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劳动力要素领域,今年商务部出台了《海南省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进一步放宽执业资格考试对境外专业人才的限制;在资本要素领域,今年证监会表示将支持REITs业务经验丰富且符合条件的外资控股或参股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参与REITs试点,促进基础设施REITs业务规范发展;在技术要素领域,今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正式出台,提出要建立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调查机制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专门机制、推进国际知识产权执法合作;在数据要素领域,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实施,指出国家核心数据的跨境流动应遵循更严格的安全审查规则而一般数据在遵循平等互惠等原则基础上基本可实现自由流动。

图10 各要素领域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金融业是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点方向,中央近年来出台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深入深化。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成果愈发显著,主要体现为:

1.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资本项目可兑换情况不断改善。一方面,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已由2017年的1.61%增长至2021年6月的2.5%,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资本项目人民币跨境支付金融已由2017年的4.83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1.61万亿元,反映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情况不断改善。

2.外资机构准入条件不断放宽,更多境外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市场建设。我国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金融业部分的准入限制由2017年的13条减至2020年已无明确约束,而随着外资准入的不断放宽,今年QFII与RQFII数量也已分别增加至653家、259家。

3.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外资活力不断释放。证券业方面,证券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由2017年的1.9万亿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6.5万亿元,占资本项目投资额比重也由39.3%大幅增长至76.4%;基金业方面,截至2020年9月,外资参股基金公司中外资持股比例不少于49%的公司比重已大幅提升至38.6%;期货业方面,我国引入境外交易者的期货商品数量已由2018年3种大幅提高至2020年的7种。

4.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更加频繁,“走出去”成果不断显现。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额由2017年的5000亿美元大幅增加至2020年的9000亿美元,而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在今年6月底也分别增长至1.5万亿美元和1.6万亿美元。

图11 金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

中大咨询预计明年我国各要素领域市场化配置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其中,技术要素方面,继续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将是长期趋势;数据要素方面,加快建立健全数据跨境流动地方监管制度、探索建立“数据海关”将是未来工作重点;劳动力要素方面,进一步畅通海外科学家来华工作通道、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将是长期建设方向。

此外,要素市场化改革重中之重的金融对外开放将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下有序扩大。其中,贯彻落实延长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开境内债券市场将极可能是明年金融对外开放的重点工作。而债券市场的扩大开放将带动我国直接融资比例大幅提升,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六、落实社会政策: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党中央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长期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同富裕加速推进,今年5月还将浙江设为共同富裕示范区。

但是我国的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均不断扩大。收入差距方面,我国在2003年后基尼系数就处在0.45-0.5之间,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时,收入差距就属于过大;地区差距方面,东部地区工资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城乡差距方面,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近3倍。

图12 三大差距表现。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会议提到要“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未来我国将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群众关心的民生领域提升保障水平,向共同富裕迈进。

其中提升收入水平、缩小财富差距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这依赖于发挥分配功能来解决。以初次分配为基础,增加劳动报酬收入占比,通过财产税、个税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减小收入差距,并且鼓励高收入群体进行捐赠完成三次分配,合理调节高收入。今后,在倡导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将提振消费、促进民生投资、加强对资本无序扩张的监管。

七、防范化解风险:牢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去年由于疫情导致经济放缓,宏观调控政策发力,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涨幅较大,去年9月份达到271.2%的高值,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恢复,之后宏观杠杆率开始下降,至今年9月,宏观杠杆率已较去年同期降低6.4%。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对比,我国宏观杠杆率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整体风险可控。

图13 杠杆率趋稳。数据来源:Wind、国际清算银行

具体看政府部门杠杆率,今年政府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控制较好,赤字率较低,但是地方政府发债增加,债务率上升,已逼近100%的警戒线。尤其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各机构测算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规模超30万亿,比26万亿显性债务余额还高,更需关注隐性债务风险。

图14 隐形债务内涵与规模。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普、社科院等

企业杠杆率高达160.7%,是我国宏观杠杆率最主要的部分,占比60%左右。与主要经济体100%-120%的企业杠杆率相比,我国企业的杠杆率也是较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城投平台形成的隐性债推高企业杠杆。

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较为适度,为61.7%,与主要经济体差异不大。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趋严,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下降,今年9月,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11.3%,比上年同期低4.4个百分点,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下,预计居民部门杠杆率仍将平稳。

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对于隐性债务的要求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与去年相比,今年要求明显更严,强调“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因此,尽管明年面临稳增长的压力,政府可能加快基建投资,但是通过增加隐形债获取资金的方式将成为过去,未来将以财政支出和专项债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对于存量隐形债,将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抓好风险处置工作,会议还新提到要强化财政政策对风险化解的支持,体现了中央化解隐形债务的决心。

八、“双碳”工作: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推进

在全球气候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主动融入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体系,提出“双碳”这一治理目标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展现了大国担当。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一表述充分反映出中央研判“双碳”目标的推进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以及要坚决纠正“运动式减碳”的决心。

图15 “双碳”目标展现我国大国担当。数据来源:OurWorldinData、ClimateWatch我国“双碳”实现路径逐步明确,“双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充分参考借鉴各国减排经验,逐步确立以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

围绕“碳中和”实现路径,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推动低碳发展,我国“双碳”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 总体层面,我国碳排放强度由1990年的1.85大幅降低至2018年的0.7,已逐渐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能源结构层面,我国能源结构显著优化,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012年的0.7%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15.6%,顺利完成规划目标。• 产业结构层面,我国产业结构逐步调整,新能源车与绿色建筑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比重由2016年的0.38%上升至2020年的1.75%,而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由2016年的29%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77%。

“双碳”工作仍面临困难与挑战,未来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推进

虽然“双碳”建设进展巨大,但“双碳”工作的困难与挑战仍然十分严峻:

1.“能耗双控”地区落实不到位、低碳技术发展不充分等现实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2021上半年我国能耗双控形势十分严峻及比较严峻的一、二级预警地区数量总和为20个,占比高达65%,各地“能耗双控”落实力度亟待加强;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清洁技术目前尚未成熟,且应用范围及规模仍然较小,若要在2060年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高盛公司预测我国在低碳清洁技术领域至少还应投入16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2.脱碳工作面临来自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依赖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我国当前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碳达峰时的水平,具有很重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脱碳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工业占比较高的产业结构特点造成了对化石能源有极高的需求,并由此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对顺利实现“双碳”目标带来巨大挑战。

在深入分析我国“双碳”建设现状及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后,中大咨询预测未来我国“双碳”工作将以“1+N”政策体系为指引,重点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绿色金融发展及低碳技术研发四个方面:

1.能源结构优化将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既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又鼓励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深入推动能源革命;2.产业结构优化将一方面在保证经济正常运行情况下加强能耗双控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绿色金融发展将重点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加大对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4.低碳技术研发将狠抓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关注发展CCUS技术,并激励企业加快CCUS项目的研发示范。

结语

尽管受疫情扰动和供应链冲击,今年我国仍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明年我国经济工作围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重点部署“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通过强化科技力量、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改善营商环境和扩大高水平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循环,构筑新发展格局。明年各地区各部门将通力配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 END - -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大咨询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给小编(mpeditor)留言,否则作侵权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