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在泰国发新芽的潮汕英歌:融入当地表演出新品,助力旅游经济

2022-12-07 10:24:37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18674

编者按:南粤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发展演变,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大型融媒策划“探宝觅踪”,系列报道“广东非遗的海外踪迹”即日起上线,讲述智利、英国、匈牙利等地文化艺术亮点背后的广东非遗身影。

到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县(Phanat Nikhom)旅行的游客们,不仅可以买到当地特产的竹编,还能在街头巷尾见到基于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制作的各色人偶,甚至可以体验一把英歌脸谱妆容。

源自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在泰国这片异乡已传承演变百余年,衍生出与当地文化特色融合的新版本。例如,在那空沙旺府,英歌和当地一种叫帕卜的表演相并,衍生成为“英歌-帕卜舞蹈”。而在帕那尼空县,英歌与当地审美结合,脸谱妆容变得更加简单、柔和,当地还扩展了英歌的表演空间,更发展起英歌表演、英歌人偶等相关的旅游经济。

今年中秋节的帕那尼空县,上万人涌上街头,喧天锣鼓声中,15岁少年Supakorn Piyachatroj(中文名“韦俊杰”)拿着一条长长的蛇形道具,出现在一支身着黑色紧身短打武士服、画着独特脸谱妆的队伍中。队伍在热闹的人群中跳着舞步穿梭,其他舞者手握两根短木棍,高举、挥舞,又随着锣鼓的节奏回落、对击,发出清脆的敲击声,赢得阵阵喝彩。

参与这场英歌表演的舞者们,是来自一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和老师。这支英歌队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年中秋节游行表演,总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看。为了让英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这所学校于1998年将英歌引入校园,让学生一代一代传下去。近日,学校的老校长、教练和英歌队的学生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了来自潮汕的英歌在泰国生根发芽的故事。

潮汕英歌在泰国

今年9月1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泰国帕那尼空县的人们也在为这一节日而庆祝。

当天,15岁的韦俊杰和8岁的弟弟起了个大早,赶到学校,让教练和老师用油彩给自己画上厚厚的戏曲妆,并进行最后的排练,为傍晚的演出做充分的准备。原本已经放假的学校,因为他们变得热闹起来。

兄弟俩是华裔后代,因此也拥有中文名字。他们都是当地一所学校的学生。当天傍晚18时,学校师生组成的英歌队,将走上街头进行一场路程长达2公里的表演游行。

傍晚演出开始,韦俊杰和弟弟一同出现在游行队伍中。约70人的队伍里,大家按照行军队列站立,每人双手持三十厘米长的木棍,左手上右手下,双棍击打,踩着锣鼓声的节奏,敲出清脆的声响,脚下配合着节奏跳跃前进。

与队伍中的其他人不同,韦俊杰拿着一条长长的蛇形道具,在行进过程中不断扭动或者挥舞手中的道具,指挥队伍变换各种舞姿,控制行进的速度。他的动作自信、舒展又从容,展示着这位少年不俗的表演功底。

沿路两侧人头攒动,观众们举着手机拍下这场一年一次的精彩表演。这场演出吸引了上万人观看,其中不少观众是特意从外地赶来。

该校已退休的老校长奔财·替帕阳根(Boonchai Tipyangur)是这场演出的组织者。他的祖上姓张,祖籍广东普宁。他告诉南都记者,每年中秋节,当地都会举办各色传统庆祝活动,包括舞狮子、祭拜月亮、比赛吃月饼等。其中,英歌表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已经持续了19年。

英歌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广东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有歌颂英雄的含义,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相传英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来源多解释为当地民众尚武习俗的变体或搬演《水浒传》故事。

据奔财介绍,英歌舞传入泰国已有100多年历史。作为近邻,中泰两国间商贸和人员往来络绎不绝,英歌也随着中国移民来到泰国,并在各府开枝散叶,成为泰国民间祭祀、节庆、春耕祈福等活动上的重要节目。

校园中传承演变

经过百年传承与演变,英歌在泰国保留了原来的演绎形式、传统服装以及美好寓意等,不过也随着时移势易产生了新的变化。

奔财向南都记者介绍,100多年前,英歌表演者每个人的面部妆容都不同,会打扮成《水浒传》108个好汉的模样。不过,如此丰富的脸谱在当地已失传,现在的妆容大部分都是白色粉底,眼圈和脸颊涂抹成黑色或红色,每个人脸部再做一些个别化装扮。

比如,舞动蛇形道具指挥队伍行进的韦俊杰,他的妆容相比其他成员就更为特别,右侧脸颊只有简单的红白粉底,而左侧脸颊则在红白粉底的基础上用黑色描边、黄色填充,勾画出特殊图腾,在队伍中格外显眼。

“我们也做了一些本土化融入的努力。”奔财介绍,他们使用的脸谱画法和中国潮汕地区的英歌脸谱不同。“潮汕英歌脸谱用色较深,看起来凶一点,我们的脸谱用色比较浅,比较温柔,这是为了适应这里的审美,吸引人来参观,尤其我们的学生是小孩子,脸谱太凶的话,小朋友可能会害怕。”

不仅限于在中秋节等节庆活动上游行演出,英歌还出现在当地很多其他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场合。当地华人、泰国本土人、老挝人常举行行善活动,奔财觉得这也是发展英歌的好机会。于是从1998年开始,奔财和当地英歌队教练丕席·通丹(Phisit Thongdang)把英歌舞引入到行善活动中,扩展了英歌的表演空间。

也是从那时开始,为了让英歌更好地传承下去,奔财把英歌同步引进了校园,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跳英歌舞。后来,泰国教育部门规定学生必须掌握一门文化民俗课程,借此机会,奔财等人在2006年专门编写了英歌舞教材,名为《当地“英歌舞”表演技能》,并把英歌设置为政府规定的文化民俗课,每周五上课,一节课50分钟。

学生们都很喜欢上英歌课,在课上,老师除了教授学生英歌舞的动作要领,还会讲解《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把英歌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加上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

韦俊杰接触英歌要比其他同学更早一些。他小时候因患有呼吸道疾病,身体比较孱弱。父母为了让他增强体魄,便早早让他跟随教练学习英歌舞。韦俊杰告诉南都记者,通过多年的练习,他不仅身体变得强健,也深爱上了这项活动。在他的影响下,弟弟也加入了英歌队伍。兄弟俩年纪虽不大,但大大小小的英歌演出已经参加过不少。

发展英歌旅游经济

韦俊杰的教练中文名叫邹弟绿,今年60岁,跳英歌舞已有30年。30多年前,他偶然看到了一部关于潮州英歌舞的影片,被其中气势磅礴的表演深深震撼了。“我当时就觉得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好美,好有力道,看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都在有力地跳动,我就想自己也要学。”

当时,英歌相关的影片和视频成为邹弟绿学习的参考。他有空就会找来潮汕各地的英歌舞演出视频,仔细研究其服饰妆容、舞蹈动作、鼓乐配合、队列设计等,边看边模仿,尝试融合进自己的英歌表演中。

邹弟绿告诉南都记者,他也是祖籍广东普宁的华裔。“英歌舞是由华裔带到泰国来的,在学习和表演英歌舞时,我感到一种使命感,我们的祖先把英歌带来,我们就要把它传下去。”

后来,邹弟绿也成为奔财所在学校的英歌舞教练。除了依托学生把英歌一代代传承下去,他们还组建起一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英歌队,并逐渐走出帕那尼空县,将英歌表演带到了泰国各府县。

除了固定每年一次的中秋演出,学校英歌队也会受邀到其他府县表演,一般每年有十多次。邹弟绿带着学校英歌队去过泰国很多地方演出,“次数多到我数不清了,有人来请,我们就去”。

据奔财了解,目前泰国全国有四五个府有自己的英歌队,时不时也会有人到他们学校参观,学习如何组织英歌队。

值得一提的是,英歌在当地不仅是一项艺术表演,也为拉动消费做出不小贡献。奔财向南都记者介绍,英歌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这些来看英歌的游客也会在我们县里产生其他消费,包括吃住,还有我们的地方特产竹编也很受欢迎,可以说,英歌给这里的经济带来了更多活力。”

为了进一步满足游客需求,当地人还制作了造型丰富的英歌人偶供游客购买留作纪念。奔财向南都记者展示了仿照英歌舞者形象制作的英歌人偶,大小各异的摆件,有双手举着木棍跳跃的,有打鼓的,有摆弄蛇形道具的,颜色鲜艳,造型多样,颇受游客欢迎。如果游客想要亲自体验,他们也会为其画上英歌脸谱。

奔财和邹弟绿也有遗憾,他们虽为华裔,但因祖辈移居泰国多年,已经没有与故乡的亲人来往,也从未来过中国。但是当跳起英歌舞,激荡的锣鼓声让人热血沸腾的时刻,总提醒着他们身上有着华人的血统。

邹弟绿只在视频中看过潮汕本土的英歌表演,“我总惦记着,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潮汕去,看看那里的英歌”。

“广东非遗的海外踪迹”系列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陈伟斌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陈燕

采写:南都记者 郑璇真 陈燕 实习生 丁小燕 受访者供图

专题编辑:张亚莉

海报设计:尹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