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连线祖籍广东的印尼华人:接续华文教育,助力雅万高铁建设

2022-11-25 15:32: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955

伴着一声清脆鸣笛,一辆崭新亮丽的综合检测车亮起车头大灯,缓缓驶出德卡鲁尔车站并逐渐加速前行。近日,雅万高铁试验运行,这一中印尼务实合作的重要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个美丽的东南亚国家,中印尼友好合作的热潮处处涌动,“中国元素”融入生活点滴。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连线采访在印尼万隆的广东籍华人,听他们讲述传承印尼华文教育、守护中华文化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与雅万高铁的缘分。

据了解,自上世纪60年代起,印尼华文教育断层30多年,直到进入21世纪才开始复苏。2004年,祖籍广东梅县的刘一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西爪哇省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简称“西爪华协”),这是印尼全国最早成立的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之一。

西爪哇省华文教育基金会辅导委员会主席刘宜炳告诉南都记者,“我们是中国人,即使出生在世界不同地方,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即使华文教育断层30多年,我们作为华夏子孙深知不能让下一代不懂中文,一定要让他们传承好中华文化,留住我们的根。”他表示,架起中印尼两国华文教育的桥,是印尼华人的共同企盼。

广东助力华教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印尼华文教育断层30多年,直到进入21世纪才开始复苏。当时,华文师资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印尼对华文的极大需求。

“2001年,广东省侨办首次派出汉语专家团来印尼,为当地华文教师开展师资培训。”西爪华协主席刘一江告诉南都记者。

面对华文师资严重缺失的情况,印尼华人社团向广东省侨办请求支援。2001年1月,在印尼侨胞的牵线搭桥下,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与印尼教育部体育青年和校外教育司签订协议,在印尼合法公开地开展华文师资培训。同年广东派出首个“广东汉语专家团”赴印尼巡回培训华文老师。广东汉语专家团所到之处,均是“一票难求”,课室不够,走廊来凑,里里外外挤满了求知若渴的学员。

此后,广东连续5年派出7个汉语专家团到印尼,为印尼华文教育在短期内培养了3500名印尼教育部认可的华文教师。

刘一江祖籍广东梅县,2004年开始加入华文教育工作。同年,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西爪华协,成为印尼全国最早成立的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之一。他积极协助发展该地区华文教育,比如为当地学校聘请教中文的中国教师、邀请中国专家前往当地培训教师。

刘一江告诉南都记者,西爪华协目前有20多个教育单位协同工作,培养了400多位华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保送超过50位学历或非学历学生进修华文,举办近30次华文师资培训、20多次汉语水平考试、逾15次大型中华文化活动、逾10次汉语桥比赛。

“随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这几年学习中文的友族学生也在逐步增加,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友族学生来学习中华文化,喜欢中华文化。”刘一江说。

守护文化根脉

刘宜炳被刘一江等人默默奉献华文教育的精神所感动,毅然加入华文教育大家庭。

“当时,我了解到刘一江先生和他的团队自掏腰包,无私地奉献给华文教育,这令我特别感动。”刘宜炳加入西爪华协后,和团队伙伴们齐心协力,于2014年经印尼司法部批准创立西爪哇省华文教育基金会。

刘宜炳祖籍也是广东梅县,1960年回到中国读书,大学毕业后返回印尼工作,现在担任西爪哇省华文教育基金会辅导委员会主席。他还热心促成印尼玛拉拿达基督教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并成立孔子学院。

当地时间2019年3月9日,西爪华协举办第5届新理监事就职典礼,刘宜炳(右)给刘一江(左)颁发聘书。受访者供图

刘宜炳告诉南都记者,和团队伙伴们同心协力创立西爪哇省华文教育基金会是他最大的骄傲。西爪华协是西爪哇省华文教育基金会下属机构,西爪华协理事会理事大多是75岁左右的华文教师,部分是45岁至65岁,还有一批40岁以下的年轻理事。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筹资创办基金会的目的,就是希望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年轻接班人,让年轻人在没有经济顾虑的情况下愿意投身华文教育,守护传承中华文化。

“我们是中国人,即使出生在世界不同地方,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即使华文教育断层30多年,我们作为华夏子孙深知不能让下一代不懂中文,一定要让他们传承好中华文化,留住我们的根。”他动情地说,“架起中印尼两国华文教育的桥,是印尼华人的共同企盼。”

刘宜炳还把“寻根问祖”作为赓续中华文化根脉的另一种使命。他告诉南都记者,父亲去世前对他说,家乡有了很大改变,但家乡的祖屋已经破损很久,没人也没资金去修缮。父亲交代他:“每年都是爸爸回去,现在爸爸老了,你回去吧。”

2003年至2005年,刘宜炳每年带领刘氏宗亲回梅县祭祖,为修缮祖屋和祠堂出力,居住在香港的叔父也统筹编修了刘氏族谱。他终于完成了父亲交给他的使命。

刘宜炳说:“寻根问祖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的共同心愿。”

结缘雅万高铁

华文教育促进中印尼人民结下深厚情谊,同样,雅万高铁也见证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2018年1月,刘宜炳被中铁四局正式聘请为中国中铁印尼雅万高铁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顾问。印尼“华教人”开启了与雅万高铁的缘分。

刘宜炳告诉南都记者,“我比较了解印尼当地情况,为雅万高铁奉献自己一份力,我义不容辞。”

2017年底,刘宜炳听闻中方施工联合体成员单位中铁四局在雅万高铁项目中遇到征地、施工等困难,深思熟虑后,他主动请缨帮助中铁四局与印尼方沟通协调。

刘宜炳和同事在雅万高铁项目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2018年除夕那天,我们终于得到通知可以打第一根桩。”刘宜炳回想起那天的场景,依然抑制不住激动之情。当时,中铁四局方面也十分激动,把过年的事情全都抛之脑后了。“我们团队提出跟他们轮班,晚上让他们回去过除夕,我们在现场督查施工情况。”能亲眼见证首桩钻孔工作启动,他们感到无比欢欣鼓舞。

刘宜炳告诉南都记者,施工期间,他和同事们每天都会朗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互相勉励,和雅万高铁一起向前进。“无论是中方人员还是印尼方人员,当看到最后一道梁落成后,大家都激动地互相握手拥抱,欢呼庆祝。”刘宜炳说,正是中国施工方“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打动了当地官员,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双方对雅万高铁的后续工作更加有信心。

据中铁四局官网报道,在中铁四局雅万高铁项目部牵线搭桥下,西爪华协与中国相关教育机构签订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此协议,相关在中国的印尼籍留学生在毕业前后有机会到中铁四局雅万高铁项目部实习,或根据所学专业向中铁四局所在的印尼项目优先推荐就业。

11月14日下午,刘宜炳、刘一江受邀到雅万高铁万隆车站参观,受到雅万高铁项目和中国中铁相关领导的热情接待。刘一江告诉南都记者,当时他很激动,“终于可以在印尼万隆这片土地上体验高铁速度,令我想念以前在中国乘坐过的高铁”。

刘宜炳激动地表示,“雅万高铁是第一步,我相信以后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先修路才能富,高铁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

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当年还是小学生的刘宜炳兴奋地站在欢迎队伍里,他说那是一生中非常珍贵的记忆。当时刘宜炳只有10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已77岁的他又成为雅万高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表示十分认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见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提出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刘宜炳说。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梁令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