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走读广东古城》首发式,“每个字都是用脚走出来的”

2022-08-21 18:28:31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26079

8月20日,由南方都市报、N视频、南方日报出版社主办的“广东11座明清卫所城背后的故事——《走读广东古城》新书分享会”在楠枫书院成功举办,同步N视频和南都APP线上直播。此次与会嘉宾有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周佩文、南方都市报资深编辑刘晨以及N视频记者马青、阮增豪、陈艺丹。活动现场,他们就广东十一座古城背后的故事展开分享。

活动现场

走读古城系列,是由南方都市报策划发起,着重采访调查从明清以来因海防制度留下来的卫所城。同时联合N视频的直播团队和视频团队以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元形式,既对卫所城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语言文字、饮食习惯、姓氏源流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又对遗址的活化利用、文旅开发做了生动呈现,打造了“岭南文化古城活力库”《走读广东古城》。

“每个字都是用脚走出来的”

据《明史》记载,从明洪武十七年(1384)起,为加强海防、防御倭寇,明政府在广东沿海要害处大量兴建卫所。广东海岸东起饶平大埕湾,西到遂溪英罗港,绵延4000公里,当中设有8卫25所,被称为“南海长城”。报道伊始,策划团队要在广东二十几座卫所城中挑选合适的古城呈现出来,经历了许多烦琐的工作。周佩文是走读古城系列报道的统筹记者以及《走读广东古城》一书的统稿人。据她回忆,有时候记者团队当天已经选定所城要去踩点,又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临时否决。因为卫所城自身的特性,它们都建在海边,交通不便,记者们每次出了高铁站,还要驱车至少一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周佩文

《走读广东古城》历时一年,参与到这个项目的记者很多,而阮增豪是唯一一个走遍了11个所城的视频记者。他坦言,在深入到古城系列这个报道之前,自己对于广东沿海的卫所古城历史及现状没有太多了解。阮增豪的家乡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隔壁镇就是靖海所城所在的靖海镇。他在小时候听爷爷说,家乡隔壁的靖海镇拥有一百多个姓氏,当时很想知道是为什么,直到有机会去到靖海所城,他才了解到那边的历史。而让他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锦囊所城,记者们要到达锦囊所城,没有正规的公路可以走,只能靠脚程,最后还是当地的村民向导拿着开山刀为他们开出了一条路。

N视频记者阮增豪

在周佩文看来,走读广东古城系列报道有两个重要的价值:拨开历史的尘埃,探寻文化的真相。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些卫所城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历史也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忘。周佩文希望通过本次的挖掘,将过去的宝藏重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其次,她还将报道的重心放在了挖掘卫所城的文化底蕴上,这些古城除了有遗风余韵可供回味之外,它们更是文化更新的缩影。周佩文分享此时的心境:“我到现在看这本书,心里也是感慨万分,可以说上面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用脚走出来的,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读者以温暖的阅读体验”。

“在云端走读古城”

正如著名潮学研究专家黄挺所说:“《走读广东古城》融历史与现代、史料与传说、直播与视频、文字与图片于一炉,不仅仅定位于活泼有趣的旅游读本,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于挖掘、保护和弘扬广东沿海卫所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本书一个巨大的亮点是其与新媒体融合得非常紧密。每一期报道融合多样新媒体形式,用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讲述古城背后的故事。

记者马青是第一批接触走读广东古城系列专题的直播团队成员,在负责蓬洲所城报道的直播制作时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直播要求一镜到底,整个流程安排不能有任何卡顿,在蓬洲所城的第一次直播,当地的向导和记者在交流上出现分歧,导致第一次的呈现效果不佳。周佩文力求做到最好,要求记者和村民向导重新沟通拍摄,才有了第二次的完美效果。

N视频记者马青

在提及团队进行视频创作遇到的难点时,N视频记者陈艺丹说:“古城背后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要通过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将其呈现出来,还要将古城历史和现代的部分讲明白很不容易”。每个古城的特色不一,文物保存情况也不同,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古城的城墙已经消失,但是有些古城的村民会自发地将古城墙的碎片保留下来,这一点让她觉得十分感动。陈艺丹分享:“大家在不同的时代,以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保存历史,而我们选择以视频直播和文字的形式将它呈现出来,将古城的故事延续下去”。

N视频记者陈艺丹

“这些古城仍然活着”

刘晨是走读广东古城系列报纸版面报道的编辑,在谈到此书的意义时他说道:“这本书所呈现的古城很多都未经开发,而这点恰恰让古城在‘独立的生存’的同时,保留了它独特的文化韵味,古城里的人和城紧密融合,焕发出了新的人文气息,这本书想要呈现的就是活着的古城”。

南方都市报资深编辑刘晨

周佩文回忆:“在整个走读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是为我们导览的所城子弟,在采访中,充当我们向导的大都是当年建城军户的后人,他们堪称古城和活字典。除了积极对外宣扬古城历史文化之外,这些后人还会自发地对内保护自己的家乡”。

在遂溪乐民所城,20世纪90年代,由遂溪县部分离退休干部、当地名人及镇、村有关干部组成的“遂溪县乐民镇乐民城文物保护理事会”成立,以民间组织形式对乐民珍珠城(包括文明书院)进行保护。又如在茂名神电卫城的城墙被拆除70多年后,时任电城镇中心小学校长的张永忠,动员电城居民把家里多余的城砖贡献出来,砌成两根石柱,矗立在学校的操场上,让孩子们记住神电卫城的历史,代代相传下去。又譬如在阳江的双鱼所城,村民们用当年拆下来的城砖建成房子,以后会发展为民宿,接待前来古城寻找文化遗韵的游人。这些古城直到今天依然“活着”,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各自虔诚的“守城人”。

著名作家冯骥才是中国古村落保护的牵头人,正如他在走读广东古城的推荐语上写的:“走读古城很有意义,走读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古城的过程,我们不是旅客,不仅是要看哪个地方好玩,更要认识它的价值,知道哪些东西没有保护好,然后把保护付诸行动,让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之地”。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李永萍

摄影:马强